政策法规首页>>政策法规

江苏省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18-03-01 访问次数:244

关于印发《江苏省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体育局、卫生计生委、新闻出版广电局、团市委,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精神,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体育局、卫生计生委、新闻出版广电局、团省委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和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将《意见》印发给各地、各高校,请遵照执行。

省教育厅                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体育局      

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共青团江苏省委   

                      2017年12月29日

 

 

附件

江苏省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结合江苏实际,现就全面深化我省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意见要求和《“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大教育”、“大健康”和“大体育”理念;坚持总体设计、试点先行、分类推进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完善数字化健康校园的建设;实现 “天天运动、人人参与、健康成长、终身受益”工作目标,开创具有江苏特色的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推进。建立省、市、县(市、区)既分级管理又统筹协调的服务保障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工作机制。二是实施创新驱动。聚焦教育、体育和健康深度融合的深层次问题,以改革为抓手促进学校体育创新发展。三是强化问题导向。明确深化改革重点,确定优先干预环节,扎实推进问题的解决。四是完善滚动治理。遵循学生身心发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完善不同年龄段的循序渐进、相互衔接、逐步提升的系统治理办法和手段。五是优化绩效评估。以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率、健康行为形成率、体质健康合格率和提升率等指标为核心,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六是开展试点先行。以重大项目为抓手,部分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注重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提升。

(三)改革目标。

到2020年,确立基于立德树人的学校体育价值理念,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受益为宗旨,体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学生体魄强健、身心健康为目标,创新学校体育和健康工作实践模式;完善覆盖所有学段的学校体育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协调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干预的工作制度;实现学校体育和学生健康工作相互融通,优化健康校园生态环境,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模式基本形成。

——主要体质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0%以上,耐力、力量、柔韧等素质明显提高,近视眼、肥胖率有所下降,体质健康复测试一致度达85%以上,学生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管理率达到80%以上。

——体育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运动技能掌握率达85%以上,经常性锻炼达7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5%以上。

——体育竞赛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年开展面向全体学生体育竞赛的学校达90%以上,参加校际体育竞赛的学校达60%以上,参加校级及以上高水平体育竞赛的学生达20%以上。

——学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专职体育教师授课比例达80%以上,生均运动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达80%以上,全省中小学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达标率达80%以上。

二、创新实践体系,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四)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以“大体育观”为主导,以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重点,系统整合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优质资源,规范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程序与标准,完善教学内容准入机制,科学遴选教学内容,加强各年级、各学段之间的课程衔接。分级制定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教学质量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国家要求,开足上好体育课,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及课外活动时间。各地各校要采取措施,落实好小学每天1节体育课,对先进地区和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高校要依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一、二年级学生开好体育必修课,三、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五)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模式。加强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开发实用性体育教改范式,探索体育课程创新模式,制定广泛开展和重点精选运动项目的教学指南,实现体育教学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技能化。强化运动体验,增强深度学习,科学安排负荷,确保每次体育课练习密度不低于50%,每次课50%以上时间达到中等偏上运动强度,每次课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形式多样的身体素质练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应以活动和比赛为主,每节课时间应保证在20分钟左右,保证每个学生都享有体育和健康教育的权利。关注个体差异和残疾学生,精准靶向干预,注重差序教学和个性化运动处方指导。让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精多品”的校本课程。

(六)强化课外体育锻炼。将早锻炼、课间休息、大课间活动、体育社团、校内竞赛、体育艺术“2+1”工程、阳光体育活动、夏(冬)令营、冬季三项等课外活动与课程教学有效衔接,统一纳入教学计划。创新大课间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确保每天不少于10分钟的中等偏上运动强度的体育活动。坚持做好早操、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对当天没有体育课的学生,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校园集体锻炼活动。中小学要将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计划对家长和社会公示,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早操制度。要鼓励和支持学生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或提前下车步行上学。家长要切实担起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定期与孩子一同进行家庭体育锻炼。社区要为学生校外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

三、创新教体融合,完善学校体育竞训体系

(七)规范业余训练。学校要将业余训练纳入校园体育文化整体规划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组建校运动队,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要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在完成文化课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好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断提高课余运动训练水平。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得脱离学校,到职业俱乐部长期训练。大力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加快建立一批国家和省级足球特色学校,到2020年建立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达1800所。

(八)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竞赛体系。建立省、市、县(市、区)、校四级联赛和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竞赛制度,形成“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全省联赛”的运动竞赛格局。各校要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体系。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师生全员参加的运动会,确保每名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组织班级、年级联赛以及校际邀请赛、对抗赛等竞赛交流活动,组织开展区域内和跨区域的竞赛活动。市、县(市、区)要定期组织开展综合或单项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全省每4年举办一届省运会青少年部比赛,定期举办省中学生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学生体育协会每年举办各单项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比赛。每年组织“省长杯”大学、高中、初中、职校足球分区赛与总决赛,举办小学足球夏(冬)令营和嘉年华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和社会组织举办的赛事及公益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九)深化教体融合。发挥我省“教体融合”优势,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要统筹推进,科学规划项目布局,衔接好各层次“一条龙”课余体育训练体系,创新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课余训练管理,完善运动员文化学习、运动成绩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系统评价体系。优秀体育苗子、体育特长生可以在当地优先对口升入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特色学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中小学举办高水平运动队,体育系统在专业教练、经费和训练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对高校学生运动员可实行个性教学计划,必要时经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立体化、多层次、多部门参与的体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在工作计划、经费投入、竞赛开展、人员培训、指导督查、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协作机制和模式。

四、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健康教育质量

(十)创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推进方式。以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提升行动为牵引,以健康促进学校创建为平台,开发整合体育、卫生、心理、营养等优质资源,探索跨界深度融合机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严格执行《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方案》。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每学年向学生和家长报告学生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并提供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个人运动和健康干预处方。进一步优化大一新生体能测试制度,并逐渐扩大到高中和初中,形成各层次衔接的柔性倒逼机制。开展学生健康知识竞赛和体质健康薄弱项目通讯赛,建立学生体质健康荣誉证书制度。完善全省学校体育和健康工作信息平台,纳入“智慧校园”建设体系。

(十一)创新学校健康教育方式。系统规划、统筹安排,整合优化学校健康教育、健康环境、健康服务资源,不断强化和促进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技能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建立。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大学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和要求,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整体效能。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中小学健康教育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高校应开设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安排必要的课时,确定相应的学分。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实践,通过互联网、微信、手机APP等渠道,集中宣讲、同伴教育等形式,结合各种卫生主题宣传日和阶段性、季节性疾病预防,开展各类卫生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十二)促进学校体育与卫生工作深度融合。把学生健康素养的养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校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学校体育和教学活动中。构建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体育教育与课外健康实践相结合、经常性渗透与集中式传授相结合的大健康教育模式,进一步优化学校健康育人环境。持续推进校园环境美化工程,加强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并形成长效机制,保证相关设施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规范,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和传染病防控以及学校卫生监督检查等工作。

(十三)健全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综合考评体系。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工作的综合考评作为各级政府一项常态化工作,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要纳入到各级学校考核考评中。以体质健康、体育核心素养、体育竞赛、学校体育公共服务等主要具体目标为核心指标,建立组织管理、措施落实、效果评价的综合考评体系,形成学校自我评价,县级教育部门复核检查,地市级教育部门抽测认定的体育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加快研究制定与综合考评体系相配套的制度和标准。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各学段相衔接、课内外相结合的评价与考核。修订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估办法,建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注重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体育课质量进行监测监控。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建立和完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高校自主招生加试体育科目的指导办法,优化体育考试评价标准,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体育特色学校标准,加快体育特色学校建设。

五、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学校体育保障能力

(十四)优化师资队伍。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重视体育健康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足额配比,提高专业化水准。研究制定多种渠道和方式配备专兼职教师的人事政策和准入标准。鼓励教练员、退役运动员、卫生人员等从事学校体育卫生专兼职工作。有计划、分层次开展在职培训,鼓励校本、网络等培训方式的创新。继续推进“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和“体育名师培训工程”。

(十五)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学校体育健康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经费保障机制。

(十六)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各地要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技术规程》及相关学校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把学校体育设施列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保基本、上水平为原则,建设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好体育器材,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教学装备。学校要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卫生安全饮用水、更衣室或冲洗室。进一步完善制度,积极推动社会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对本校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户外营地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

(十七)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体系,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使用管理,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组织大型体育活动要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所有学校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鼓励各地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六、强化组织实施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把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纳入教育综合改革和建设“健康江苏”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发展,形成“大教育”、“大体育”、“大健康”的长效工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组织落实具体措施。卫生、体育等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各级各类学校要制定体育工作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工作为“一把手”工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

(十九)完善推进机制。市、县(市、区)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学校要整合体育健康资源,完善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倡导“小手牵大手”的家庭健身方式,支持学生参与社区和全民健身活动,逐步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的新常态。

(二十)加强评估督导。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体育健康工作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学校体育健康工作专项督导制度,强化督导检查。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体育、卫生等相关部门,以学校体育健康工作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定期、不定期组织评估和督查。各级各类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体育健康工作的自查自评,推行学校体育健康工作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建立学校体育健康工作激励机制,制定奖励办法,对组织有力、措施到位、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江苏省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doc